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献礼十九大 教学篇】坚持教学中心地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17-09-30  信息来源:教务处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期。我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做好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扎实有效,稳步推进,以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校高度重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各专业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需求。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保障,先后出台了学业导师制、学籍管理、培养方案编制的指导意见、校园秩序、纪律处分、申诉处理等方面的文件。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始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努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国际合作培养模式。近年来(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校积极寻求与国(境)外优质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缔结了友好关系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时,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国际交流学习项目。迄今已有126人次学生参加了境外交换、交流、留学、游学、实习等项目。我校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2014年至今已招收60余名留学生,留学生生源地也由非洲国家扩展到日本、韩国、泰国、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青岛英谷、慧与、山东智博、中兴、骏文等公司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合作开办了经济学(金融与财务外包、网络商务与物流外包)、英语(跨境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管理(新媒体管理)、金融工程(金融与财务外包)、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工程(通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外包、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专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论证,加大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将行业准入的知识或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方案、评价培养质量,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

 3.深化学分制改革。学校出台了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围绕学分制改革方案,编制了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改革于2017年在全日制本科、专科各专业全面推开。主要内容是实行弹性学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学位与辅修第二专业教育、实施大类招生分方向培养改革、实行适应学分制要求的学生学业导师制、建立适应学分制要求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等。学分制改革是我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教学模式与方法。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鼓励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将学习过程管理,平时作业、测验、实验等成绩均纳入考核结果。开展教考分离工作,充实改革各专业课程试题库并提升试题库质量。积极建设和引进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可利用移动终端,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近五年,学生选修了85门尔雅网络课程。

 二、以专业建设为抓手

(一)科学设计专业建设规划

学校出台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资源、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二)积极申报新专业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的申报新专业,注重专业调研分析和专业定位,专业需求的测算,社会需求对课程的影响分析,优化专业资源建设,近五年共申报新专业14个,由2012年的24个本科专业(包含艺术设计)增加到42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

 (三)强化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学校不断强化优势专业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带动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五年来,建有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2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3个,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围绕各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并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得以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近五年来,连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需求为导向,坚持德育优先、个性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协同育人,进一步完善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性实践课程三大模块,丰富完善了奖励学分认定方案,有19个专业编制了辅修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分制及辅修第二专业奠定了基础。

 三、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一)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课程管理

 学校制定了关于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与要求、管理、评估办法、结论标准及精品课程建设等内容,推动了我校课程建设工作,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深化课程建设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有效带动课程整体建设水平。近五年,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73门,评选出校级合格课程613门、优质课程249门。

(三)促进能力培养

 继续优化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集中性实践课程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近五年开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通识教育类课程486门。

 为丰富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资源,近五年,引进智慧树、尔雅通识教育在线课程,学生选修了85门。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相结合,引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师生合作研讨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混合教学模式,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障。认真落实学校的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继续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积极鼓励推动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和双师教师授课。根据上级工作安排,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省级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省级培训。积极组织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近五年共评选出一等奖9人、二等奖32人、三等奖63人。通过青年教师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观摩,评委老师的点拨,教师们受益匪浅,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积极参与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近五年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优秀奖3人。

(五)加强教材建设

 学校出台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教材编写、选用与管理等工作,教材建设成效显著。近五年,学校立项建设9部自编规划教材,有3部教材被评为省级规划教材二等奖。规范教材选用程序,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和学校规划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

(六)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学校出台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及教学奖励办法,与时俱进,针对不同时期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与结项工作,并评出教学成果奖。近五年,立项建设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立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149项,评出校级教学成果奖56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2项。

 四、以实践教学为载体

(一)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大模块组成。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发展。

 通过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学校修订的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要达到30%以上,文史经管艺术类专业要达到20%以上。学校出台了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实施细则,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2016年下半年,首批师范生实习支教开始,我校2014级语文教育等七个师范专业的741名学生分别到金乡、汶上、梁山3个县的165所中小学参加为期四个月的实习支教活动。2016年上半年以来,我校已先后派出三批共2500多名教师教育专业本、专科大学生,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接学校师生对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技能和敬业精神给予一致好评,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师教育改革,稳步提高我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二)重视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设有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建有计算机教学中心、语言学习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仿真实验中心、体质检测中心、分析检测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酿酒实训中心等,统筹学校办学资源,达到办学资源利益最大化;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着力构建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环境,以“统管共用、共管共用、专管共用”为原则,构建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服务优质、高效运行的校、系(部)、科研团队(个人)三级为主体的实验实训管理体系。

 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截止目前,共有95个实践教学基地。

(三)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

 学校制定了关于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通过指导教师的选用、论文(设计)答辩的实施、对部分论文(设计)进行查重、优秀论文(设计)评选等措施,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本科毕业生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近五年来共有约50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其中多篇论文及在水平较高期刊上发表。

 五、以质量监控为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教学质量保障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确保教学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出台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和教学管理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完善系(部)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见、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校领导联系系部制度,及时掌握和解决教学运行、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二)细化质量标准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教学工作环节制定了较为完善、合理的质量标准,使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质量得到全方位监控。各主要教学环节是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教学大纲、下达教学任务书、撰写教学日历、备课讲课、作业与课后辅导答疑、课程考核、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这些质量标准是检查评价和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日常监控

 1.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及平时抽查。期初检查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准备、课表执行、教师到位、学生到课、设备运行情况;期中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运行、教学秩序、教学文档管理情况;期末检查内容以考试组织安排、考风考纪情况为主,并及时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

 2.规范教学督导工作。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规定了教学督导的职责。教学督导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毕业论文(设计)、查阅试卷等方式,并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任课教师及时交流反馈,针对发现的问题向学校提出建议。

 3.定期组织学生评教,学生评教结果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为教师评优、评奖、评定职称等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每学期末,组织学生对开设课程的任课教师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网上评价,并填写意见或建议,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撰稿:辛允东  审核:李传银  编辑:谢建波  责编:郝鹏】

Copyright (c)  济宁学院 版权所有     
许可证:鲁ICP备12014410   鲁公安网备 37088102000136号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新区杏坛路1号    联系电话:0537-3196001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