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一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半月一读 > 正文

大学里的好老师该是什么样

时间:2016-12-22  信息来源:   点击:

期末将至,各大学的大考小考接踵而至,除了老师精心准备试题考查学生,也迎来了学生评价老师的关键期。

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已运行近百年。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评价制度,伴随时代而不断完善、演进,大学生评教已不单单是工具,更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即通过大学生评教制度的能动作用,有效确立教师教学的价值地位,切实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持续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机制。但是,不少师生以“讨好趋利”应对评教制度,乃至彼此达成“默契”,失掉了这项制度本身的优越性,甚至助推了师生的不诚信。

那么,究竟是大学评教制度失灵了,还是大学生不会辨识好老师?其实,制度本身是相对完备的,但大学生在如何辨识好老师问题上,确实存在较为普遍的含糊不清。因此,这里不妨对普遍意义上的“大学好老师”做一全面剖析。

首先,好老师应当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此处所言国际视野,并非讲外语能力有多强,或出国研修时间有多长,而是更多体现为对国际高等教育形势及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以一种“开眼看世界”的积极姿态与学生开展对话。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大量高校评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不乏海归才俊,但他们身上却都有一个共同印迹:对家国情怀的倾心尊崇,内生性地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大学生的满心关爱。同时,往细微处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是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大学老师也应有一种家校情怀,一种以校为家的敬业和爱生如子的情感,以及别具一格的教学眼光和专业立场。

此外,好老师还应同时弘扬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博大精深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更是厚植之沃土,绵延之血脉。韩愈在《师说》中早已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现代大学语境来解读,“传道”即以师德为最要,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铸魂领航作用,有着扑面而来的思想感染力;“受业”即以育人为本真,真正体现对大学生的知识牵引作用,有着入木三分的知识穿透力;“解惑”即以教化为旨归,切实唤起对大学生的“本我”意识作用,有着拨云见日的创新驱动力。改革创新的中国大学时代精神是动力,更是超越之力量,强大之能量。教师在当今信息智能文明时代背景下,要发挥好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所产生的裂变效应,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教练”变成“伙伴者和引路人”,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方法,让传授的科学知识更具还原性、审美性和哲思性,才能以真理之力量在大学生的心里扎下深根,并有机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进而也便形成了当代大学情境中特有的好老师素养:怀有教学育人之雅致。

高校中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大学生,教师的“教”与大学生的“学”天然凝合为“教学”一词,并占据了高等教育活动的大部分。可见,大学的好老师,应怀有作育天下英才之自然情愫,穷究学理以振科工之术业专攻,以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人文关怀、高远的价值取向,富于创造性地通过教学来深度唤醒大学学子的自我实现需要。

一代学术大师,学生心仰之、敬之;一名大学好老师,学生心念之、效之。期待能涌现更多高校好老师,把他们带来的教育影响传递下去,让学生们不断触摸到教育的美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2日第2版

Copyright (c)  济宁学院 版权所有     
许可证:鲁ICP备12014410   鲁公安网备 37088102000136号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新区杏坛路1号    联系电话:0537-3196001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