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一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半月一读 > 正文

凝聚“系统教育力”[发展规划处推荐]

时间:2017-11-21  信息来源:   点击:

“系统育人”概念的提出,直指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各种教育力量相互割裂,无法形成系统合力。

就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尽管一系列改革重点和举措不断出台,尤其是围绕着打破“应试导向”的控制和垄断,根治基于“应试思维”的痼疾,真正从“教”走向“育”,改革从课程改革、招生考试、加强德育和其他思想教育、拓展学校各类活动形态,到推动学校整体改革,直至学校教育制度整体结构性改革,实现教育均衡政策等。这些改革虽然各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互之间常常存在着种种割裂、矛盾、冲突之处,导致不同领域的教育改革成效相互弥散、彼此消解,无法统整为实现育人目标的“系统力量”。

更大的瓶颈和困境来自教育系统的外部,强大的文化传统惯性、社会舆论风气和道德氛围、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观等共同形成的不利于驱除“应试崇拜”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形成或明或暗的冲突,在持久的拉锯、博弈中消耗着教育改革者的改革热情与动力。为此,要改变“应试问题”这一制约学生身心发展和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需要教育内系统、外系统分别清晰自己在强化应试上起了什么实际作用,必须承担何种改变的责任,并在自身作用力和影响力上,既各尽其责,也在育人目标、育人方式上达成共识,协同构建有助于形成相嵌、链接、互补、共生的教育合力的育人体制机制,立德树人的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育人”的概念由此生发,成为指引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系统育人”和“系统教育力”的提出,还给教育生态带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对教育体制和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体制机制的条件与基础,形成基于系统育人、发挥“系统教育力”的体制机制格局,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育人价值,实现全体制育人、全机制育人。如果以“系统育人”为尺度和眼光,好的教育体制机制不仅本身具有育人价值,而且能“系统发挥”育人价值。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关键词:

一是“共享”。尽管存在不同层面、类型和运行方式的教育体制机制,但它们都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遵循“教育尺度”,共同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这是基于系统育人的教育体制机制变革的前提性基础。二是“关系”。如同《意见》中指出的那样:“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层层深入、有机衔接。”三是“互补”。四是“互动”,促进不同领域、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体制机制,彼此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多向互动”“整体联动”“纵向滚动”“横向脉动”的良性循环互动的大格局。五是“综合”。六是“融通”。

具备如上六大特性的教育体制机制,才是有利于“系统育人”的体制制度生态和格局,才有可能成为《意见》中倡导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才可能凝聚全社会的“系统教育力”,在整体化、全过程化中,让体制原力、机制活力与教育伟力实现系统共生、交融共生和共生共长,以系统育人的方式,整体推进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也只有如此,一个全社会、全体制、全机制、全时空“系统育人”的新时代才可能最终到来。

(作者李政涛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娟系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Copyright (c)  济宁学院 版权所有     
许可证:鲁ICP备12014410   鲁公安网备 37088102000136号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新区杏坛路1号    联系电话:0537-3196001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