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副院长刘丽苹带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共富薪火”思政实践团前往济宁市邹城市后八里沟村,开展“思政课堂在田野”实地调研第一期活动,通过走访村党委、村委及村内民生项目,深入挖掘后八里沟村的“共富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积累鲜活案例。

调研中,师生们首先与后八里沟村党委、村委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座谈,详细了解村庄的发展历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经验做法,以及在推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过程中的关键举措。该村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孝善文化聚心,以红色文化强心,坚持村民自治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涉及建筑安装、地产开发、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院和中医康养、文化旅游、低空经济等持续性服务产业,现集体资产过百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6万余元,走出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从曾经的薄弱村到如今的“共富样板”,后八里沟村的蜕变之路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后,一行人先后走访了村里自建的邹鲁善养养老服务中心和北大新世纪邹城实验学校。在邹鲁善养养老服务中心,温馨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贴心的照料服务,展现了村庄在民生保障上的投入,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北大新世纪邹城实验学校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优良的育人氛围,则彰显了村庄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用优质教育资源为村民子女铺就成长之路。这些由村集体自主建设的民生项目,切实践行了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所提到的“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而这正是后八里沟村“共同富裕”实践的生动注脚。
刘丽苹表示,将后八里沟村的“共富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让学生跳出课本,在田野中直观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果,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参与调研的学生也纷纷表示,此次实地走访让理论知识有了“落脚点”,今后将更加关注基层发展,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此次调研是大思政课实践校级重点团队“思政课堂在田野”——乡村振兴中的“共富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案例研究第一期活动,师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体育学院共同组成。不仅为济宁学院思政课增添了鲜活的“田野案例”,也推动了高校与地方的联动,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实践逻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真正让行走的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
(撰稿:刘丽苹 摄影:“共富薪火”思政实践团 审核:李效民 责编:姚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