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鲁韵传薪 喀风润学”志愿服务队跨越4500公里,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抵达新疆喀什英吉沙县实验中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活动于8月4日顺利结束。团队以“五色花”育人体系为核心,通过情感联结、精神铸魂、学科赋能、应急实训、科技启蒙五大维度圆满完成支教任务,为边疆学子注入成长新动能。
我要小橙花之共融篇·石榴结子映雪峰
破冰游戏与艺术共创,让民族情感具象生长。“逢七过”游戏打破初识壁垒,各小组共同构思队名、设计队徽,智慧与创意在合作中闪闪发光。共唱一首歌,共创一幅画,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籽籽同心向未来”的口号变为可触可感的青春实践。操场上的趣味运动会,汗水浸透的不仅是衣衫,更是山海情谊的黏合剂。看似简单的活动,为同学们深深埋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种子。

我要小红花之铸魂篇·赤帜薪火耀边陲
以家国情怀照亮成长之路。聚焦精神引领,“核盾先锋”宣讲团生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报国故事,航天模型拼装活动中同学们指尖触碰的不仅是零件,更是先辈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的强国脊梁。国家安全教育课堂上的案例剖析,则将 “守护国土”的担当转化为青春使命。从红船启航的初心到星火燎原的壮阔,一个个党史故事如春雨般浸润心田,“重走长征路”游戏,让红色信仰穿越时空扎根心田。三大行动如星火交汇,为喀什少年注入爱国基因、奋进动能与守护使命,让齐鲁教育薪火在昆仑北麓燃亮时代新光。

我要小蓝花之拓知篇·洙泗墨香润昆仑
精准教学激活学习潜能。支教团队聚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进行强化,针对学科薄弱环节精准施策。语文以高考真题为纲,强化作文技法与古诗文深度解读;数学分层教学破解“畏难情绪”,生活化案例激活应用思维;英语开展《中国故事》双语创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知识的传递已升华为文化认同的构建。团队成员认真备课,尽职尽责,让教育绽放出跨越山海的回响。

我要小绿花之躬行篇·应急砺剑守安澜
将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存本能。安全工程专业学子将专业社团“思安社”的应急安全知识宣讲带到英吉沙县实验中学,聚焦防溺水“六不原则”情景演练、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实操、安全绳结逃生术、应急包扎技法、灭火器使用等五大模块,通过一对一模拟训练,将五大应急技能熔铸成环环相扣的生命守护链,让抽象的安全知识沉淀为边疆学子指尖的肌肉记忆,让昆仑山下的青春脉搏跳动得更稳健、更坚韧。

我要小黄花之创想篇·青春翼能驱未来
以科技之光点燃探索热情。测绘工程专业师生通过遥感课堂带领同学们解读卫星影像中昆仑雪水滋养的绿洲变迁,同学们第一次从太空视角读懂家园;无人机腾空而起,完成的孔子雕塑三维建模画面引发阵阵惊呼,同学们亲手丈量的不仅是校园地标,更有对国土认知的立体升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子带来“风光互补”科学小发明,将可持续发展观直观展现。这些融合专业的科技火种,终将燎原成驱动边疆发展的青春动能。

此次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是济宁学院师生勇担社会责任、展现新时代青年担当的生动实践。当齐鲁文脉遇见昆仑沃土,当青春热血浇灌边疆梦想,济宁学院师生以教育为桥,将“五色花”深植英吉沙,共同诠释了“志愿有我·让爱飞跃万水千山”的青春誓言。

(撰稿:姬晴晴 摄影:陶宪政 审核:唐秋晶 责编:姬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