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传真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传真 > 正文

教师教育学院开展“探乡村守遗者宝藏,启校园传承新篇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时间:2025-08-11  信息来源:教师教育学院   点击: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深入挖掘与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宁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组织“探乡村守遗者宝藏,启校园传承新篇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于近期,在徐艳艳、张祥军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赴济宁市邹城市张庄镇等地,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专项社会实践,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本次实践以“挖掘、传承、实践”为主线,聚焦书法、剪纸、绒花、面塑等优秀传统非遗技艺。团队走进济宁市邹城市张庄镇杨家庄村以及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工作室,拜访了书法传承人段成岱、剪纸艺人张跃广、绒花匠人郑文花、面塑大师李恒辉等代表性非遗文化“守遗人”。段成岱挥毫泼墨间,将数十年临池不辍的坚守融入书法发展史的讲述,让队员们在笔墨香中感悟“字如其人”的文化风骨;张跃广以“红船起航”“时代楷模”等作品为媒,既详解了剪纸技艺三千年的演变,更用巧夺天工的剪刻展现了红色精神与爱国情怀如何在红纸间流淌;郑文花指尖翻飞,在“勾条”“打尖”等技法演示中,蚕丝绒渐次绽放成花,她细数绒花从唐代宫廷到民间的流转,指导队员协作创作,让雅致非遗在互动中焕发生机;李恒辉则以掌心温度赋予面团灵魂,捏揉搓压间,历史人物、民俗百态跃然指尖,两千年传承的技艺魅力令众人惊叹。实践中,队员们沉浸式学习非遗技艺,系统记录技艺细节与传承故事,初步建立了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档案,为濒临消逝的非遗文化留下宝贵记录。

为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实践团队走进张庄镇黄土小学,精心开设“非遗课堂”。课程采用“理论讲解+动手实践”模式,以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们在笔墨纸砚的清香和指尖创作的乐趣中,亲身感受书法之韵、剪纸之巧、面塑之趣,让非遗的魅力在校园里生动绽放。

为扩大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团队在曲阜市蓼河古街举办了实践成果展示会。现场集中展出了非遗传承人、实践队员及小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与参与体验。从参与者专注的尝试到观众由衷的赞叹,生动展现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可能性与活力。

此次实践活动成功构建了“寻访传承人口传心授、校园启蒙培育兴趣、社会展示广泛传播”的立体化传承模式。团队不仅通过档案整理为破解非遗传承断层难题提供了基础支持,还积极运用短视频、线上展播等现代传播手段,以“青春视角”诠释“传统内核”,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活动有效激发了乡村青少年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充分彰显了我校青年学子主动担当文化传承使命的责任感,为服务地方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撰稿:徐艳艳      摄影:赵子慧      审核:刘勇     责编:刘泽)

Copyright (c)  济宁学院 版权所有     
许可证:鲁ICP备12014410   鲁公安网备 37088102000136号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新区杏坛路1号    联系电话:0537-3196001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