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传真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传真 > 正文

2025年秋季援疆系列报道(二)——援疆支教“加速度”:抵达即上岗 课堂即阵地

时间:2025-09-12  信息来源:   点击: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新疆英吉沙县的土地上,我们已经走进当地中小学的教室。黑板上写下的第一行板书、教室里响起的朗朗读书声,标志着我们一天工作的开始。从山东到新疆,跨越数千公里,我们用行动诠释着“抵达即上岗,课堂即阵地”的支教精神,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一名“新教师”。

岗前培训:快速适应,精准对接

尽管旅途劳顿,但我们没有太多缓冲时间。抵达英吉沙县后,济宁援疆指挥部与英吉沙县教育局联合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新疆民族政策、教育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技巧以及安全保密相关内容,帮助我们迅速熟悉环境、进入角色。

“培训时间虽短,但内容非常详实,”田金玉同学表示,“我们不仅了解了英吉沙的教育现状,还学会了如何与少数民族学生有效沟通。”许多同学甚至在培训期间就已开始备课,为正式授课做足准备。

课堂即阵地:一站上讲台,就是教师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老师······”这句话成为许多支教同学在英吉沙课堂上的开场白。根据安排,我们被分配至县内7所中小学,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的教学任务,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

由于当地师资力量有限,许多“新教师”一到岗就独立带班。我们白天站上讲台授课,晚上则返回住地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尽管初为人师,但我们的认真态度和新颖教学方法很快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全方位辅导:不仅是老师,也是朋友

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承担起了自习课辅导的工作。“有些孩子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限,我们就放慢语速,加上手势和图画帮助理解,”张浩同学分享道,“看到他们进步,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在课余时间,“新教师”和学生一起打羽毛球等娱乐活动,成为学生们眼中的“大朋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搭建起民族团结的桥梁。

办公创新:异地协作,资源共享

支教工作不仅是教学实践,也是教育管理的体验。“新教师”们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我们相互分享经验、解决难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母校保持密切联系,后方教师团队提供远程指导和支持。这种前后方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了支教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难题。

援疆支教对我们而言,既是付出,也是收获。魏铭阳同学感慨道:“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教书,更学会了如何育人。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课堂是阵地,教育是桥梁。我们用青春和热情,在英吉沙的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我们也会加速适应角色,快速融入环境,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祖国西北边陲书写着动人的教育篇章。

(撰稿:王雨涛    摄影:援疆支教团    审核:夏可树    责编:援疆支教团

Copyright (c)  济宁学院 版权所有     
许可证:鲁ICP备12014410   鲁公安网备 37088102000136号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新区杏坛路1号    联系电话:0537-3196001

访问量: